丁保桢接档问心,除了宫保鸡丁

严格意义上来讲,《丁保桢》并不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剧名,因为这是一个历史人物的名字,一个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并不熟悉的历史人物名字。

可当我们说起与这位历史人物最直接、最相关的“宫保鸡丁”时,那可就是无人不知、无人不晓的存在了。

实际上“宫保鸡丁”这道菜有着很多名字,而且前后发展历史与由来多有不同。

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,宫保鸡丁这道菜被认为是光绪年间四川总督丁宝桢发明,是丁府用以招待客人时的必做菜肴。

由于丁宝桢当时身兼东宫少保一职(也称之为太子少保),所以他也被称为“丁宫保”,所以这道被人认为由丁宝桢发明的菜肴才有了宫保鸡丁的名字。

可实际上宫保鸡丁的起源并非如此,只不过时任四川总督的丁宝桢偏此菜肴,所以才有了以他为名的宫保鸡丁。

今天我们常说的宫保鸡丁,是一道源自贵州的菜肴,早期并非川菜中的出名菜式,后因流川至鲁地之后才慢慢定型为川菜中的名吃之一。

同时宫保鸡丁在贵州、四川与山东三地的做也截然不同,并且在称呼或叫法上也有很大的差异。

比如在贵州地区称其为“糊辣子鸡丁”,到了山东地区则称其为“酱爆鸡丁”,当然最出名的还要数四川地区的“宫保鸡丁”名号。

另外在名海流传甚广的“大千子鸡”,其蓝本也是宫保鸡丁,只因由张大千进行了改良,所以才被冠以“大千子鸡”。

除了因宫保鸡丁而闻名天下以外,出生于贵州平远州的丁宝桢还是一位在仕途上颇有建树之人。

无论是他的行事作风还是为人处世,无不彰显出丁宝桢一代名臣的风范。

无怪乎《清史稿》都有专门为其撰写列传,而这并非全然因为他官至四川总督,也并不全然因为他是“洋务运动”的重要成员之一。

丁宝桢的一生可谓平步青云且名声显赫,自从他在33岁那年考中进士之后,先后出任了翰林院庶吉士、编修,以及岳州、长沙两任知府,并官至山东巡抚和四川总督。

即便是去世之后,当时的朝廷还赠其太子太保称号,并赐谥号“文诚”,可见丁宝桢其人在当时的影响力有多大。

最难能可贵的是,丁宝桢除了做官在文学造诣上也是颇有建树,像是《丁文诚公奏稿》便是其名作之一。

在丁宝桢任山东巡抚的十年时间里,他曾两次亲力亲为治理黄河水患,并因为他的努力保证了近百年来当地黄河之水不再泛滥。

也难怪在《丁文诚公墓志铭》中对他有这样一番评价:“生平处大事无所趋避”“其知有国而不知有身,其天性然也”。

毫不夸张地讲,上至朝廷大员下至平民百姓,几乎所有人都对丁宝桢这样一位封疆大吏赞不绝口。

当丁宝桢出任四川总督之后,更是在甚十年任上做出了流传后世的功绩。

无论是对盐政的改革,还是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整修,无不彰显出丁宝桢为官清廉的名臣之风。

要知道每当要治理黄河水患时,动辄花费百万两乃至上千万两白银都是平常之事,可丁宝桢的两次治黄工程却仅仅花费白银60余万两。

丁宝桢其人,可以说是勤勉为官的典范、爱民养民的楷模、清廉自守的表率、修德尚俭的表率。

在他的任上,虽以报效国家为最高目标,却以民生为第一要务,正所谓民是国之根本,无民何以为国。

也难怪这样的丁宝桢,能病逝于四川总督任上;也难怪这样的丁宝桢,能享寿六十六岁后,被追赠太子太保并在山东、四川、贵州三地同时建祠以祭祀。

关于《丁保桢》的解读暂时先写到这里,更多精彩解读且听下回分解。

若觉得文章不错,还请点赞、分享与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chenzhoujk.com/afhhy/4904.html

当前时间:


冀ICP备2021021249号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