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夏天,都会有四五百人朝着雀儿山西顶进发,然而,人们登顶的地方,真的是雀儿山的最高点吗?从年开始,曾山就和他的伙伴儿们提出疑问,他认为距离西顶米之外的东顶,才是雀儿山的最高点。
今年夏天,这个定居成都的美国人,和在中国结识的登山者,从雀儿山背面(南侧冰川)开辟了一条全新的线路通往东顶,这条全新线路让他们成功入围了今年的亚洲金冰镐奖。这项被誉为亚洲攀登界最高荣誉的大奖也将在11月3日水落石出。不过,曾山对于结果倒显得比较淡然,因为他已经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—东顶确实高出了15到20米。
再向雀儿山行找到山峰真正的高点
凌晨3点,曾山从帐篷里钻出来,借着电筒的亮光朝着雀儿山东顶发起“冲锋”。一道多米的山脊,随着天色渐渐变亮,显得愈发冷峻,曾山手拿冰镐,小心翼翼攀着冰壁,朝着顶端行进,刀锋一样的山脊,在狭窄的地方,只能骑在上面,慢慢向前移动。两边都是万丈深渊,稍有不慎,就会葬身茫茫雪山。
缓缓爬过两峰之间的垭口,曾山和一同出发的队员高俊、刘峻甫站到了雀儿山海拔米的东顶,这也解开了当年留在心里的疑惑。年,曾山登上了雀儿山西顶,望着对面的东顶,他告诉队友,“那个山头好像要高一点呢?”不过,由于带着一些登山经验并不丰富的队员,他们并没有穿过那道刀背一样的山脊,这个疑问也一直留到了年8月9日的中午12点。
年之后,雀儿山在登山的圈子里开始火起来,“他们都以为到了西顶就算是上顶了。”今年8月登到东顶后,曾山又返回西顶,利用GPS等设备进行了测量,最终发现,东顶比西顶高出了15到20米左右,而他们所开辟的通往东顶的全新线路,比传统路线难度更大,这条线路也让他们入围了亚洲登山界最高荣誉的奖项—亚洲金冰镐奖。
酷爱四川的山峰,选择定居成都
“中国的山和美国的山不一样,中国有很多未登峰。”从小生活在美国纽约,曾山对于登山和中国文化非常痴迷,他的中文老师给他起名“曾山”,也是因为这个学生对大山的热忱。
年,为了学习中文,曾山来到北京大学留学,学校的北大山鹰社引起了他的注意。“最开始只是为了能够到社团结交朋友,学习中文。”曾山说,社团的经历也开启了他的登山人生。
和那些追求高海拔的登山者不同,曾山喜欢技术型的攀登,将攀冰、攀岩等技术融入到整个上升过程中。一座山,翻来覆去爬,光是毕棚沟内的半脊峰,他就开辟出了4条不同线路。
年,曾山加入了成都刃脊登山探险公司,和中国的登山者马一桦一起联手攀登了四川境内多座-米之间的技术型山峰,积累了很多山峰的资料,他们的未登峰计划开启了中国民间登山的黄金时代。
在成都,曾山也遇到了自己的另一半,最终成了一名四川女婿,一家人选择在成都定居。如今,已经47岁的曾山,爬遍了四川境内的雪山,但他还给自己预留了一个目标,那就是在50岁之前,能够登上乔戈里峰。
征服慕士塔格峰,补给耗尽靠着雪水冲顶
人到中年,曾山选择线路开始愈发稳健。去年和巴西登山者马克思一起挑战毕棚沟内羊满台的一条线路,中途遇到了长达几百米的冰壁,中途还遭遇了小型的雪崩,爬到一半,曾山撤了回来。“我还有妻子、女儿,不能继续冒险了。”
这要倒回10年,在他身上是不可能发生的。年,曾山和他的伙伴从东脊登顶新疆的慕士塔格峰,比起西线的平缓,东脊陡峭得多。“登山之前,我们预估会用4天的时间征服这条山路,不过,我们显然低估了这座高山。”曾山告诉成都商报记者,4天时间,他们只爬了一半,能够吃的食物都消耗殆尽,其中一个同伴的手套也掉了,只能将就使用一双普通手套。
“往上爬呗,那时候年轻啊!”在成都生活了多年,曾山的语调也被同化了。不登上顶峰誓不罢休,谁也不肯下撤。大家靠着仅存的燃料,化掉地上的雪,用来保持身体需要的水分。“还不敢把水烧热,刚化成水就把炉子关掉。”因为燃料必须省着用。距离山顶50多米的位置,其中一位朋友出现了脑水肿,摔出了70多米的远,曾山和朋友死死拽住了绳子,大家最终得以保全。
最后他们成功登上了慕士塔格峰,在下撤的时候,天色渐渐暗淡,幸好路上遇到了一个帐篷,“里面没有人,我们三个人挤在帐篷里,将睡袋盖在了身上才度过了一晚。”曾山说,当时为了能够冲顶,很多重型装备都舍弃了,是这顶帐篷救了大家一命。后来下山碰到了一群波兰人,他们才知道,这顶帐篷是他们伙伴儿的,里面的人消失在了雪山之上。
热爱成都生活,在这里办一所登山培训学校
10月31日这天,曾山起了个大早,开车逛起了菜市场,挑了一个南瓜放到后备箱。“南瓜一定要又大又圆,雕出来才好看。”万圣节到了,在办公室,他和同事们交流起给女儿雕刻南瓜的心得。
喜欢辣子鸡丁和水煮肉片,曾山一家适应了川菜的味道,也爱上了成都的闲适,女儿从小就跟着他一起爬山,最高纪录去过海拔0米的高山,还喜欢拿着冰镐砸开冰冻层,大口喝起里面的山泉水。
“她喜欢骑马,我们步行,她在马背上看书、打游戏。”曾山说,相信女儿今后也会热爱这里的山山水水,自己也会把一身本领教给她。
年,曾山在成都创办了领攀户外运动有限公司,在国内推广登山运动,并研发了一套先进的安全登山教育课程。“登山总是伴随着一些山难,这也是我创办登山学校的初衷。”他表示,民间登山很多都缺乏专业的向导,“一个好的向导要对地形图、气候观测、野外医学都有所掌握。”他的培训内容,正是将自己在登山过程中积累的经验,分享给更多的登山爱好者。
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宦小淮实习生陈薪屿
编辑官莉
图片由铁丐提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