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能吃辣吗?”跟不太熟的人一起吃饭,点菜的人总得问上一句才算周到。吃辣就像一个社交技能,能吃辣的凑一桌。红油锅里涮毛肚、辣子鸡里翻肉丁……吃得满头大汗,辣得斯斯哈气。此时再碰一杯啤酒,感情就升温了。辣椒西来辣椒一般认为原产于美洲,哥伦布发现新大陆,将辣椒带回欧洲。随后,辣椒经由海上丝绸之路,穿过马六甲海峡,在东部沿海(研究表明可能是江浙和两广)落了脚。16世纪末,辣椒在中国是作为观赏植物引种的。过了整整一百年,才在贵州山区取得极大的成功,被称为“每饭每菜,非辣不可”。至今也不过才四百年的时间。至今也不过在四百年的时间。辣椒最早关于食用辣椒的记载中国现存最早的食用辣椒记载,是在康熙六十年(年),叫《思州府志》:“海椒,俗名辣火,土苗用以代盐”。思州,就是今天贵州的前身,“古思州是贵州省的渊源,是贵州立省的根基。”后本书作者又通过乾隆年间的《贵州通志物产》、《黔南识略》再次佐证——贵州是我国辣椒吃用的起点。书中道“在贵州,辣椒完成了从外来新物种融入于中国饮食中的调味副食的过程。”辛中提辣在更早的中国,调节辛辣味道的食材主要是三种:花椒、姜、茱萸。西晋周处(-)撰写《风土记》中,有“椒、欓、姜为三香,则自古尚矣。”花椒此间的“欓”就是茱萸。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:“食茱萸即欓子也,蜀人呼为艾子、楚人呼为辣子。”茱萸是辣椒来到中国之前,人们得到辛辣滋味的食材。如今食茱萸几乎已经消失不见,更多的是作为药材的山茱萸。食茱萸之所以消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,很大原因是得取麻烦,《本草纲目》中说:“食茱萸,味辛而苦,土人八月采,捣滤取汁,入石灰搅成,名为艾油,亦曰辣米油。味辛辣,入食物中用。”茱萸以辣代盐说来也有趣,辣椒能征服贵州,原因居然是——盐太贵了!那年代,劳动人民主要靠主食饱腹,用来下饭的就是各种咸酱菜。但贵州处于内陆,周边都不产盐,山路又陡峭,盐都得省着点用。而辣椒适应性极强,容易种植、便于存放。它还含有辣椒素,能够促进血液循环、使人兴奋(下饭),可谓居家必备的生活良伴。简单来说,酱菜里加辣椒,更下饭了,盐自然也能少用点。一本《中国食辣史》一本《中国食辣史》为我揭开了答案:首先辣椒只在庶民中传播;然后经由商人阶级,通过“江湖菜”传播至全国;最后因其廉价的特性而在全国全面流行起来,最终成为中国的主流饮食口味。移民与族群研究学家曹雨,在查阅大量古籍文献后作出此书,初读时,只觉得有趣,深读后才发现食辣史亦关乎文化、社会以及城市化的变迁过程。《中国食辣史》各类口味的火锅,辣是最受欢迎的一种味道。现在全中国最流行的美食风尚,是吃辣。辣味食品与辣椒是不可分离的关系免责声明: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