起源在山东,发扬于四川,最后却在北京

关于“一道菜是否正宗”的判断,曾经看过这么一句话:

无论什么菜系,只要能保证发源地的“基本味道”,到了其它地域再加以改进,“服从”于当地人口味,那它就是正宗的!

我觉得这句话,非常符合咱们今天要说的这道菜——宫保鸡丁。

这道菜可谓是“遍布天下,名享海外”,很多朋友一定都吃过,就连外国人对它都赞赏有加,亲切地称之为“kungpaochicken”!

“宫保鸡丁”的争议性很强,因为每个地区的饮食风格差异,做出来的效果也不尽相同,酸、辣、甜口均有。

这也是现在“宫保鸡丁”变化无常的原因之一,无论走到哪都是新味道。

“宫保鸡丁”这道菜的历史颇为曲折,还得从清朝末期说起,当时有位叫“丁宝桢”的大臣——就是把慈禧身边的“红人太监”安德海宰掉的那位。

跨越4省的菜

丁宝桢是贵州人,非常喜欢吃辣,对家乡的“酱辣子鸡丁”甚是中意,后来在山东任职巡抚,又吃到了鲁菜“酱爆鸡丁”,又是一发不可收拾。

之后升官了,又被任命为“四川总督”,离他的故乡贵州很近,于是汲取了“酱爆鸡丁”的精髓,并融入了巴蜀地区的饮食风格。

再往后,丁宝桢又将这道菜推荐给了皇上,让其从“私房菜”一跃成为了“宫廷菜”,地位可谓是大大提高。

直到丁宝桢故去后,被朝廷追赠“太子太保”,此乃“宫保”之一,这道菜才被命名为“宫保鸡丁”。

“宫保鸡丁”的原型虽是贵州的“酱辣子鸡丁”,但真细究下来,还是起源于山东,发扬于四川,最后成名于北京城的皇宫御厨内。

从食材到手法,再到口味,这些菜系对“宫保鸡丁”的理解均不相同,具体区别我们一看便知。

鲁菜“宫保鸡丁”

鲁菜的特点是取材广泛,讲究一个丰富多彩,除鸡腿肉、花生仁、姜、蒜片、淀粉等必需品外,烹饪过程中还会加入“郫县豆瓣酱”,这是北方菜系中最受欢迎的“调味品”。

整体以咸鲜口味为主,成品后菜式色泽油亮,质地脆嫩,如果您在山东的菜单上,看到了“宫爆鸡丁”,我劝您最好别点,一般都是“赝品”居多。

川菜“宫保鸡丁”

川菜讲究个“一勺成菜”,即不换锅,不换油,急火短炒,一锅成菜。

俗话说“食在中国,味在四川”,川菜以“味”著称,尤其是在江湖菜中,口味更偏向于麻和辣。

目前大部分的做法,是用干辣椒节和花椒炝炒,突出整体的“糊辣味”,油而不腻,辣而不火,菜色与菜香都是一绝。

北京“宫保鸡丁”

北京的“宫保鸡丁”,带着明显的宫廷味,就连梅兰芳老先生都对此赞不绝口。

细节上处理得也更到位:花生去皮现炸,干辣椒去籽,有的北京饭馆,还会故意在鸡丁上留下鸡皮。

在出锅前还会撒上一层细辣椒面,花生仁酥脆,花椒微辣,总体更偏甜口。

就目前而言,“宫保鸡丁”已经没有“正宗”之说,像黄瓜丁、腰果、胡萝卜丁、青椒、芦笋等配菜,完全是自由搭配。

真正的精髓,就在于“鸡丁”到底该不该滑油(提前用油将鸡丁烹熟)。

如果“鸡丁”滑油,为的是保证成菜稳定,缺点是略显油腻。

而不滑油,生炒出来的“鸡丁”更加入味,口感也更好,缺点就是火候太难掌控,肉丁要么脱浆,要么就炒老了。

至少在川菜中,鸡丁是不需要“滑油”的,当然这也需要一定的经验。

——轻肥说——

还是那句话,现在的“宫保鸡丁”,完全是百家百味,除了极正式的场合外,其余的甚至可以说是“厨子瞎做,食客瞎吃”,并不存在“正宗”之说。

但话又说回来了,无论是“川菜”还是“鲁菜”,都是祖先流传下来的瑰宝。

我们更应该做的,还是要尊重历史,遵循时代,才能将其发扬光大。

您更喜欢哪一种呢?欢迎在评论区中留言,一起讨论。
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chenzhoujk.com/afhpz/3529.html

当前时间:


冀ICP备2021021249号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