警惕古语的圈钱行为

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 http://www.znlvye.com/

古语一般古香古色,让人们喜欢。或许,为了传承古典文化,人们大多都喜欢古语吧,喜欢才能传承,传承才能发扬光大。可是,古语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么美好,而是成了商家们圈钱的工具,让很多人都上当受骗,却浑然不觉。

古语比较凝练,优雅,言约义丰。在口头上、书面上都保留了一些古语的痕迹,只是人们没有发觉。商业家们却喜欢用古语宣传,让人们觉得是那么回事。中医里面大多都是一些古语,医院里的中医和小诊所里的医生大肆兜售“三伏贴”,要“冬病夏治”。而“三伏贴”和“冬病夏治”本身就是古语,比较凝练,概括内容很多,似乎可以完全让人们相信。而越是这样的古语就越能蒙人,以其模糊性、多义性,让人产生无穷的遐想,甚至能让人迷信。除此之外,中医方面还有很多圈钱的古语,“冬虫夏草”、“外感头痛”、“虚邪之至”、“行气补血”等,大多比较模糊,笼统,能把不懂医学的人唬得一愣一愣的。人们知道中医有自己的辨证施治方法,就要掏钱购买药品或者服务,却并不一定能获得好的疗效。毕竟,“冬病夏治”没有科学数据做支撑,只是一种说法,人们也就信了。看看很多人排队购买“三伏贴”,要“冬病夏治”,就知道人们被忽悠了。

广告也用古语,用了很多四字短语,文言句式,目的在于把人们带入古语的语言环境中,让人们陶醉的同时,掏钱购买。很多古诗词都用进来了,有“牧童遥指杏花村”、“众里寻他千百度”、“何以解忧,唯有杜康。”等,并非是商品有问题,而是用古语创设语言环境,带动消费,让人们都跟着吟诵的同时,产生移情效果,进而掏钱购买。就连很多外国广告进入中国,也在广告词上下功夫,不是使用成语就是使用对联式的广告语,等于入乡随俗了,带动很多人的情绪。人们从小就学古诗词、文言文,到了高考的时候还考古诗词、文言文,而很多古诗词和文言文已经深入到学生的潜意识深处,产生很深的影响。学生一代又一代成长起来之后,虽然不再接触古诗词和文言文,但古诗词和文言文的内在影响力还在,会让人产生一定的亲和感,进而跟着吟诵。跟着吟诵就是最大的认同,认同之后就会购买。广告商早就摸清了人们的心思,知道什么样的文化能够吸引人们,也知道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可以扩大影响,促进购买力的增长。

养生行业也在借鉴古语的影响力,说某种保健产品可以“祛病健身”、“益寿延年”,甚至可以“永葆青春”、“返老还童”。借鉴古语夸大了说,迷惑了很多老年人。其实,很多保健产品的成分很可怀疑,到底添加了什么东西,就不是人们能够知道的了,而价格很贵,却是人们知道的。饭店也会用古语迷惑人,只是店名就有很多,古代称谓酒肆、酒楼、酒舍等,还有的用“仙客来”、“百香坊”、“旺运楼”、“舌尖常客”等,看着就觉得飘飘然,很想进去消费一番。再看菜的名称,照样是古语命名,有“辣子鸡丁”、“东坡肘子”、“麻婆豆腐”、“夫妻肺片”等,叫法很多,其实都是骗人,让人想一探究竟,看看到底是什么做的,或者做法是怎样的,就是拉古人做广告,把古人的名字放到菜的名字里,让食客们也附庸风雅一回。也就是说,菜卖得贵并非只是卖了食材和手工费,而且还有店面费、水电费、古语的文化费用,其实古语凝缩了一定的文化价值,而这种价值大多是店家或者菜肴的发明者加在里面的,属于价格水分的部分,并不值钱,甚至根本无法考证古人与菜肴的联系,也无法顾名思义,知道菜肴的食材和做法,只是用模糊的命名糊弄人们,而这种模糊的命名不但用了古语,而且用了典故、名人名字、搞怪的意义等,吸引人们去品尝。说是品牌价值,其实只是借用古语圈钱。

古语圈钱的本事很大,就连一些地方经济发展都得靠古语来做广告,靠古语来做一些说明,甚至夸大其词,吸引资本进来投资,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游览,吸引当地人出来消费。什么“边陲小镇”、“樱花烂漫”、“湖光山色”、“景色宜人”“泛舟湖面”、“攀登险峰”等,都进入了旅游和观光的广告中,配有一些图片和视频,让人们觉得是那么回事,就要旅游,体验广告中提到的美景,其实到了真实的旅游景点,也就那么回事,根本没办法体验广告语中的美好。俗话说“看景不如听景”,听起来觉得美好,看起来就没那么美好了。古语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,只是激发了人们潜意识中的认同,却并没有让人们真的体验到美景的魅力。也就是说,古语只是圈钱的工具,并非恰当运用,也并非普及古典文化。运用古语的人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,而读到古语的人们似乎感觉亲切,却不知不觉掉入商家设置的消费陷阱。

至于其他的经济、政治、文化、艺术等方面,用了古语的,也大多是在吹嘘,有点圈钱的意思。认识古语的圈钱行为,才能让自己变得清醒,而不至于总是被古语牵着鼻子走。看来,新文化运动的闯将们打倒“孔家店”,用白话文代替古文,似乎有着划时代的意义。
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chenzhoujk.com/afhgx/4906.html

当前时间:


冀ICP备2021021249号-3